校长 钟英华
(2019年5月23日)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提出意见建议。
一、2018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工作紧紧围绕《2018年党政工作要点》中的目标任务和《“十三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着力在补短板、强特色、提质量、促发展上下功夫,稳步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我校在2018年校友会大学排名中晋升到96位,学校办学声誉和社会评价不断提高。
(一)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统筹规划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全力推进思政改革攻坚,持续完善“五个一体化”育人机制,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切实提高思政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学校蝉联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综合分值排名第一名,荣获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秀单位、全国2015-201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获批1项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天津市首批高校“一校一品”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建设项目、10门市级“课程思政”改革精品建设课程,1人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继之青年”新媒体工作室获评“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新媒体专业工作室”。
持续做好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系统化的整改方案,列出整改清单,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任务。抓好制度建设,制定或修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文件。学校获批市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团队2支。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高等教育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0项,基础教育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市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上实现新突破。
深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健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在应用型专业中选取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高的专业,开展“定制班”等产学结合培养改革。启动校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申报,首批遴选5个创新创业示范专业。做好通识选修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项目建设,以及学科基础课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工作,完善三级课程平台建设。加强实习基地、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大创计划、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管理与指导。2018年“大创计划”立项184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1个,市级项目26个。在中国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2项铜奖,创历史最好成绩。
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落实新修订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为抓手,组织33个学位授权点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心理学科2018年博士招生试点“申请—考核”制,扩大教育硕士研究生免试攻读“3+1+2”全日制研究生规模。强化学位论文开题、评阅及答辩管理。推进高水平学科、特色学科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生培养交流与合作,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渠道。继续做好“求是讲坛”“研究生学术前沿讲座”,积极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深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研究生创新实践培养计划,承办首届京津冀高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大赛。
(二)充分凸显办学特色,深化教师教育内涵发展
强化教师教育改革。做好国家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以认证工作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2018年编制19个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共招收1400名师范生。继续深化“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养成教育”模式改革,搭建卓越教师课程平台,注重师德培养,夯实学科基础,强化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以教育硕士“3+1+2”模式改革为抓手,不断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78名学生获得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
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继续开展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开放课程建设,推进慕课、网络课程等信息化教学改革,引进国内外优秀课程。推进教师教育教材建设,鼓励出版教师教育特色教材。做好教师教育模块的教学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制定《加强师范专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师范专业本科生考核工作的补充意见》等文件。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注重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交流,推进教育学部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项目。完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制定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提升教学保障能力。
扎实推进服务基础教育。推动服务滨海新区基础教育项目第二阶段工作,滨海附属学校搬入新校区,成为滨海新区第四所附属学校。举办2018年基础教育论坛。推进与各区基础教育系统签订的合作项目,与河东区、西青区、静海区、宁河区政府签订或筹划合作框架协议,巩固和发展U-G-S合作模式。积极参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全力做好教育援疆援藏工作,高质量完成“国培计划”各项工作。做好天津市高校教师岗前教育理论培训和考核工作,以及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工作。
(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增强学科发展实力
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召开学校七届八次全会,明确重点发展学科和分类发展措施,制定行动计划,围绕学科优势调整、优化一批服务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学科。落实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学、天津市一流学科、特色学科群建设任务,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分类规划,制定建设方案。召开第二次学科建设工作会,4个冲A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建设学科、5个博士点立项学科、7个天津市重点学科和9个校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带头人与学校签订《学科建设任务书》,明确建设任务和工作职责,加大建设力度。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深入总结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和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系统梳理、优化和调整学科结构,做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心理学、政治学、世界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学科获评全国B+学科。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入选“2018年度中国用户体验学科建设示范院校”。进一步构建完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33个学位授权点顺利完成专家入校检查评估。
(四)强化学校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加强科研平台和学术团队建设。积极推进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成立古籍保护研究院、语言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网络内容建设与综合治理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学院。18个科研团队获批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国家治理研究中心获批天津市第二批高校智库机构,4个智库机构入围CTTI来源智库。中国相声艺术传承基地获批教育部第一批天津地方院校中唯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获批2个天津市科普基地。继续加强对期刊的学术指导、质量追踪检测和发行工作,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学校4个期刊进入核心期刊,2个期刊进入北大核心扩展版。
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加强对国家级课题申报指导和论证工作,注重强化科研协同,凝聚科研力量。2018年,获批国家级项目42项,获批省部级社科项目111项,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54项,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9项。高质量科研成果显著提升,SCI、EI、ISTP等国际三大检索论文达到447篇,CSSCI收录论文403篇,获得天津市第15届社科优秀成果奖24项,天津市教委第六届优秀调研成果奖4项,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6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专利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2018年申请国家专利179项,其中,发明专利161项,实用新型18项;获授权国家专利49项,其中,获授权发明专利46项。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继续构筑人才高地
加大高端人才引育力度。充分发挥“双百支持计划”在引进培养人才工作中的激励导向作用,通过举办“国际高端学者论坛”为学科拓展高水平人才信息来源。强化人才工作责任制,落实学院人才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在引进、培养国家级人才上实现了新突破。2018年,新增国家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人,天津市创新长期项目专家等省部级人才22人。1人获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天津市杰出津门学者,1人获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共42人次获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
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以聘代评”评聘办法,深入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和考核评价制改革,探索预聘、准聘、特聘与长聘相结合,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师资队伍聘任制度。制定《新教师预聘制管理办法》和《教师准聘制管理办法》,建立以提升教师质量为导向的“预聘”制度和以激励新晋升正高级职务教师保持教学科研水平为导向的“准聘”制度,推进教师职务“能上能下”。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出台《天津师范大学突出业绩奖励实施办法》,激发广大教师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加强党委教师工作部建设,深入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在岗位聘任、业绩考核、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工作中,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和师德考核。
(六)提升合作交流水平,助推学校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同国际友好校深度合作,新增芬兰图尔库大学等5个国家6所海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与英国班戈大学等4所大学续签学生交流协议。承办天津市重点规划“来华留学课程师资培训项目”,完成首批教师英文授课培训。举办多国多校友好合作交流共建研讨会,承办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第三次大会。扩大师生国际交流质量和规模,精心组织中青年教师赴国(境)外高研高访项目,按计划派遣57人赴国(境)外访学研修。推荐选送34名学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进行90天以上学习交流,组织51名学生赴境外大学参加暑期夏令营项目。实施“百名外籍专家进校工程”,围绕重点学科专业,支持来自9个国家的38名外籍专家来校工作,覆盖12个专业学院。累计选派928名汉教志愿者到47个国家承担汉语教学志愿服务工作。做好国家孔子学院师资储备工作,突出四所孔子学院的特色优势,做好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建设工作。内罗毕大学综合大楼建设工程竣工,海上丝路孔子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学校承办的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继6次获得全球孔子学院先进称号、一次孔子学院创立奖最高荣誉后,再次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成为全国获此奖项最多的孔子学院之一。中央媒体和海外媒体年内报道我校汉推工作236篇次,学校对外影响得到进一步增强。
加大国内合作交流力度。持续推进与天津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传播学院,落实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巩固和扩大企校、区校、校校合作,提高合作质量。加强学生校际交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第二校园。完善校友工作三级体制,积极推进校友支会建设,完善校友资料库。做好校友联络、史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创新捐赠项目,凝聚校友资源。举办古籍保护国际高峰论坛、第二届全国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
(七)提升整体管理效能,促进学校事业发展
着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财政性资金的使用管理,切实提高专项资金的执行效率。规范财务管理,提高服务意识,进一步简化财务报销手续和环节,实行财务服务志愿者计划。继续做好资产清查和产权登记工作,完善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做好采购工作中的“放管服”工作,加强风险防控,做好采购服务工作。组织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积极推进以提高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为目标的内部控制审计。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完成校园在线综合服务、大数据综合分析、三维校园地图服务系统、研究生工作等平台建设,完成新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实现一卡通乘全国公交功能。建立网上办公大厅和“回音壁”微信实时反馈系统。完善校园整体规划,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对校园部分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楼宇内环境美化,优化后勤管理与服务体系。规避临时用工风险,提升校园物业服务化水平。加快推进留学生公寓项目建设,完成部分学生公寓综合改造和劝学楼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强化安全稳定工作。做好国家安全教育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综治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学校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安全工作责任体系。深入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加强校院两级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化学品全过程管理,开展化学品、气瓶、实验设备、实验台等专项安全检查和整改工作,消除实验室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校园消防设施建设,推进校园监控系统建设。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全力做好信访工作,积极妥善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并化解各类矛盾。
2018年,学校多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圆满完成建校六十周年校庆纪念大会、全国第21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闭幕式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和学校教师分别获评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天津市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真情天津2018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学校驻村帮扶工作被教育部确定为“2018年省属高校精准扶贫脱贫典型项目”。学校学生团队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在中国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雅加达亚运会、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国内外赛事中获得佳绩。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精诚团结、奋发进取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思危方能居安。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例如,立德育人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教育特色应进一步彰显,一流学科建设需要聚合聚力聚向,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等等。我们需要直面问题,勇于担当,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二、2019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实现第七次党代会和“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所提出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这一年是决定我校学科发展、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年份。学校发展困难多,任务重,要求高,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抢抓机遇,把握关键,重点突破,扎实推进今年各项工作。
(一)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系统推进立德树人
学深悟透全教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学习研讨和宣传宣讲,加强理论研究阐释,以高质量、有深度、有温度的研究成果助推学习贯彻工作持续深入。认真落实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各项部署落实落地。
建强思想政治主渠道。全力拼搏,力争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冲击全国A类学科创造一切必要条件。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思政名师工作室,推广“三入八讲法”和“五同模式”,承接国家重大项目,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优化集体备课制度,带动提升全校思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落实《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严把教材政治关、学术关,确保马工程教材按要求全覆盖。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总结首批试点经验,遴选30门课程思政优质课程,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到2020年,覆盖教师教育模块全部课程。让学校马克思主义阵地更加坚固,更有感召力,让马克思主义真理更加光彩夺目,更加深入人心。
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统筹规划十大育人体系,做实“五个一体化”育人机制,打造师大思政工作品牌。做好校友工作,完善校友工作“14个一”特色,广泛凝聚校友资源和力量,拓展校友捐资助学,助力立德树人工作。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全面发展育人体系
大力加强一流本科建设。制定《关于全面加强一流本科建设的实施办法》。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把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需求作为第一工作宗旨、第一建设工程,瞄准新时代人才培养“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以“爱我所学,学我所爱”为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不断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创造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的新格局。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丰富通识教育课程资源,淘汰“水课”,打造“金专”“金课”。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评选10名左右校级教学名师,5支左右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个校级优秀实习实训基地,20位校级创新创业明星导师。
深化研究生教育培养。加强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大力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注重服务国家需求,回应社会经济建设重要需要,支持各专业学位授权点与国家重大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相对接,与社会经济、行业职业领域深度合作,积极参加全国和区域性实践创新技能大赛。规范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各环节管理,学术型研究生招生指标向重中之重学科倾斜。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加强研究生素养历练基地内涵建设,培育建立“健康体质”、“法治教育”新基地。
提升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育人水平。完成好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分会场各项赛事筹备和组织工作,启动实施覆盖全体学生的“五个一计划”,进一步打造师大特色的阳光校园体育文化。完善并发挥“第二成绩单”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艺术类专业作用,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课外活动“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办好第二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建好用好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持续办好“双周音乐会”“半月书画展”等校园文化育人品牌。突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创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加强志愿服务精神引领。加强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完善实践育人学分体系,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劳动实践。
继续推动招生就业形成良性循环。加强新生学情研判和就业跟踪反馈,继续做好升批和生源结构调整,深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等方面建设。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强精品课程和导师人才库建设,完善“ET校园创客空间”功能,推动创新创业训练,做好“大创计划”项目培育工作。
(三)坚守教师教育特色,推进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推进师范生培养机制改革。推进落实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做好首批公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主动对接基础教育需求,不断优化师范专业发展模式,实行师范专业双专业负责人制度。扎实开展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学教育的数学、语文、英语等五个专业师范类二级专业认证工作。做好国家级卓越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培养改革项目。
提升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推进教师教育教材建设,开展教师教育精品示范课程建设。积极引进、聘请校外基础教育专家、名师参与教师教育本科和硕士层次的教学、实践工作。扎实推进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交流,完善教师教育实验管理办法和教学体系。
服务基础教育发展。积极参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建设对口帮扶教师培训基地。鼓励学校教师教育走向全国,力争在全国教师教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再更好地反哺服务天津基础教育,高标准做好天津市基础教育教师各项培训工作。加强区校高质量合作,制定工作标准,加强对挂牌附属中小学的统一梳理和管理服务。推动合作建设天津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和附属实验小学,为天津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解决人才和青年教职工后顾之忧。全力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四)聚力一流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内涵发展
聚焦建设重点。加大力度聚合聚力聚向优势学科,紧紧跟踪第五轮学科评价发展趋势,落实冲A学科和理科冲击博士点学科的关键建设任务,加大力度支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加大重点人才和重点团队引进力度,促进内联与外引相结合,加大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和天津地方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强弱项补短板,重点推动北京师范大学与我校全方位战略性深度融合协作,快速推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分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分中心、京津脑功能成像联合实验中心的筹建工作。建立我校欧洲文明研究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常态化紧密协作关系,推动两校人员互聘双聘,优势互补。完成欧洲文明研究院基础条件建设,发展壮大网络内容与综合治理研究院建设,完成政治学科成果和影响力倍增计划,推动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天津市科技类奖项申报和国家级教学、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推进与我市产业发展对接紧密、服务能力强的特色学科(群)建设。建好心理学部、教育学部,从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等方面向有重点建设任务的学科大力度倾斜。
着力内涵提升。构建校内外共同参与的学科评价和监测体系,做好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加大跨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力度,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内部资源。探索通过组建“PI制”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增强冲A学科和理科冲击博士点学科的实力。依据学科评估和分析结果对学位授权点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学位授权体系。
(五)主动服务社会需求,着力提升科研水平
强化创新平台和学术团队建设。加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智库建设,推动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取得标志性成果,力争新获批省部以上智库机构。对标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前沿科学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抓好科研平台建设。做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天津市重点实验室评估准备工作。培育扶持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积极推进期刊出版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着力培育优秀科研成果。人文社科领域力争获批20项国家级项目和70项省部级项目,其中,力争2-3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3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自然科学领域力争获批国家级项目30项以上、省部级项目20项以上。科研经费在2018年基础上增长20%。人文社科领域力争发表权威刊物论文70篇,CSSCI论文450篇,努力增加高水平文摘的转载数量。力争获得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以上奖励。咨询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或领导批示力争20件以上。在自然科学领域力争SCI、EI、CPCI等国际检索论文突破500篇,JCR顶级期刊论文突破40篇,力争摘取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专利申请150项。
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参与国家“脑计划”重大工程等项目。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服务国家中华古籍保护工程重大需求,充分发挥古籍保护志愿服务专业委员会作用,加强古籍保护、发掘利用和传承传播。
(六)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着力构筑人才高地
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印发师德规范手册,组织新教师入职宣誓,组织开展系列师德专项培训,创造条件建设师德师风教育基地。建立教师师德档案,研究完善师德考评办法,严格执行师德负面清单制度,在教师引进聘用、岗位聘任、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工作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建立教师荣誉体系,选树正面先进典型,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身边榜样。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实施“新师培育计划”。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持续发挥“双百支持计划”的导向作用,巩固“国际高端人才论坛”引智引才成果,力争国家级人才实现新突破,争取获批天津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30人。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决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导向,探索完善人才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实施分类管理,完善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职务“以聘代评”实施办法。制定符合学科实际、利于特色发展的教师聘用改革方案,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由学院统一调配绩效工资,形成以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为主要依据的动态管理机制。做好上一聘期总结和新一聘期聘任工作。
(七)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好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多国多校友好交流合作共建平台等作用,继续推动百名外籍专家进校工程,加大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新教育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力度,加强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等项目宣传,鼓励教师依托科研项目赴海外访学和合作研究。以孔子学院为载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完成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综合大楼竣工启用工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共建非洲问题研究中心。加大力度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将孔子学院建设作为学校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干部师生历练成长的实践基地。
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进一步加强“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参与“留学天津”计划,以新留学生公寓竣工投入使用为契机,加大争取国家和天津市政府奖学金力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项目,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学院积极性,扩大沿线国家重点项目学生来校学习规模,提高高质量学历留学生比例。严格管理,提高教学和服务水平,创建多元文化交融互鉴环境。
(八)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推动管理服务上水平
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启动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持续推进内部控制管理,进行内控有效性评价及相关绩效考核工作。探索内控审计新模式,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建设工程跟踪、中小型修缮工程和基建竣工决算审计工作。
着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管理,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优化人事、财务、招标采购、实验室管理等系统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完善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继续开展公房资源优化整合,加强实验室整体规划,推进开放共享。试点推行科研用房有偿使用办法,提升国有资源配置效率。
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建设移动服务平台,完成干部外出请假网上办理等应用系统。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课程建设全方位融合,形成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学习模式。支持名师名课等优质资源共享,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提高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毕业论文、双创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启用师生自助服务终端,改进教学运行管理手段及流程。增强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深入开展学科服务,定期形成学科分析报告。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丰富馆藏资源,加强档案服务。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增强对非法校园贷、金融电信诈骗及传销等诱骗行为的揭露宣传及思想教育力度。综合治理校园交通秩序、学习秩序、生活秩序,创建文明学府文明校园。围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危化品管理等重点,开展对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的常态化排查整治。进一步强化易制毒易致爆危险化学品的采购管理工作。加强警校联动,强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安全保障体系。做好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期间的校园安保工作。
全力做好基建与后勤服务保障。进一步理顺后勤保障机制,优化后勤管理与服务体系,进一步持续办好教师优质餐厅。完善生态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加强设施设备维修、维护,提升校园物业服务水平。加快留学生公寓竣工投入使用,完成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欧洲文明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物理与材料学院、语言心理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设施的改造升级。在图书馆内建立“师大学人学术交流坊”,营造师生温馨舒适的学术交流环境。
办好民心工程十件实事。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提升教职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积极回应师生员工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
各位代表,同志们!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进取,奋力拼搏,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全面实现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大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