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个教师节之际,我国著名政治学家、我校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大同先生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双荣誉称号。全国有10位同志获得双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徐先生看得很淡,却唯独对“教师”二字情有独钟。在6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秉承“教学问、教做学问、教做人”的执教理念,尽职尽责的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徐先生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徐先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带领师生突破西方政治学理论框架,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研究政治学的理论问题,服务于国家社会政治体制建设。徐先生不仅是教书,更重育人,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并将政治品质、思想品格、道德修养、观念意识、待人处事、心理状态等方面教育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徐先生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他都亲自授课。徐先生的弟子们回忆,先生讲课从不坐着。他说:“眼睛长在前面是让人前看、平视的,教学相长,学生身上也有很多可吸收的长处。”先生认为,教师首先应该“乐业”,有一颗“敬业”之心,就有了动力。有了它,事业上工作中有了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其二是要认真。认真在治学中表现为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作风,教师要敢于向学生亮明疑点、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鼓励学生逆向思维。 其三是要负责,要对学生负责。教师上每一堂课、带每一个学生都应存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徐先生对学生们的知识传授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随时随地,毫无保留。徐先生常常把做人的道理渗透到讲课中。他饱含深情地说:“政治思想理论教师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师,铸造灵魂的人首先应当铸造自己。”
徐先生的大弟子高建说,在读徐先生的研究生时,经常是先生布置书目,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思想的火花尽情地碰撞,很多真知灼见就是这样产生的。“先生不是在对我们灌输知识,而是在培养我们做学问的能力。”徐先生的学生留校后,依然得到先生的积极扶持和关爱,先生不仅让他们参与自己的课题,还培养他们独立做课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承担科研项目,甚至把自己的部分课题拿出来让他们单独去做。如今,他带过的留校研究生,学术上进展飞速,目前都已是博士生导师。而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们在学术上都能超过我,我才高兴”。
徐先生对学生的关怀就如同父亲对子女一样。他为每个学生的发展道路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规划人生。在徐先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自私”两个字。他有一名得意门生,爱人在北京工作,不愿调过来,徐先生便忍痛割爱,四处奔走,终于把这名弟子调到了北京。很多徐先生的学生毕业后尽管离开了学校,但在工作中遇到什么烦恼的事,仍然会来找先生倾诉。在他们的心目中,先生就像父亲一样。
学术研究是徐大同先生毕生的追求。在先生家中,墙上挂着的几幅名家书法作品,所书内容几乎都是同样的三个字:从头越。这三个字可以说是徐先生的为学之道。先生认为,做学问应该总以新的姿态站在新的起点,展开新的追求,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日日新,月月新,不僵化,不停滞,形成自己为学的新陈代谢系统。
虽然已经科研成绩卓著,但徐大同仍然坚持每年给自己定一个科研指标,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他要求自己总是以新的姿态站在新的起点,展开新的追求,正是这种不断从零开始的精神,激励着他年逾古稀仍不懈奋斗,成就了他不断涌现的优秀科研成果。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徐先生承担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的编写工作。自政治学恢复以来,主编或与人合作完成专著、教材和工具书15部、论文30余篇,在西方政治思想史方面已基本出版了系列成果。
他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已印刷9次共5万余册,与《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一并成为全国许多大学专业课教材和考研必读书目。
进入21世纪以后,他先后承担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部重大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
他的《20世纪西方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和特征》分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教材一、二、三等奖和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奖,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和“中国政治学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在2006年主持完成五卷本巨著《西方政治思想史》、2007年出版了个人文集《文踪史迹——徐大同八秩文存》之后,徐大同先生又以耄耋之年,作为第一首席专家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政治思想史》,并于2011年出版;目前,他还在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讲录》一书的撰写工作,继续为我国的政治学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徐先生及其所带领的学术团队这些年能够取得硕果累累?他的大弟子高建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以先生在学术界的影响,总是能够有各种各样的课题来做,有了科研任务才有了取得成绩的可能。二是先生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见地,同时他又遵循“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学生和老师之间永远能够进行十分平等的讨论。三是在处理各种利益时,先生总是能做到公平公正,他对名利的淡泊态度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名牌大学的学者都能与先生保持密切联系的原因所在——他们对先生的人品心悦诚服。
徐大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承担“七五”、“八五”、“九五”等一批学科重点项目,他把完成这些课题当作培养专业队伍的重要渠道,每个课题都注意吸收一些高校中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参加,通过科研攻关,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扩大了信息的交流,提高了专业水平。
徐先生既当“领队”,又当“教练”,以他深厚的学术造诣,高度的敬业精神和正直、公正、进取的品格,赢得了他所带领团队的尊敬和爱戴。现在,在他的周围已形成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科研队伍,成为我国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域的一个“重镇”。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所展示的平和心态和对名利的淡泊态度,使他凝聚了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徐先生非常重视青年教师在团队中的作用,他常说:“我们这一代年龄大了,要在年轻的一代人中形成一个梯队,要接上气,不能让这股气没了。”
从学科建设、人才建设、科研建设,到资料建设、对外交流,“接气”成了徐先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通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如今,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化、德才兼备的队伍。
在学术研究领域,徐先生治学严谨,正是这种治学态度,让他赢得了师大人的特别尊敬和崇拜。他是学校评聘和师生心目中公认的“资深教授”。
除了为师治学,年事已高的徐先生过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先生69岁时开始学电脑,现在,打字、上网早已不在话下,电脑也换了好几台。在先生的书柜里,还有一整套的金庸全集,他说他很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的每部小说他都完整地读过。徐先生还十分喜爱京剧,是一名“超级票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徐先生一直用这两句诗来勉励自己。徐先生也把这句话送给老师和同学们,激励大家在工作、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